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技术水平 业界呼吁科学理性发展土壤调理剂
2013-12-09 | 编辑:enablesite |
【
大
中
小】
11月29日,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中国农学会农业分析测试分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土壤调理剂产业发展和安全使用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悉,近年土壤调理剂行业发展活跃,但一系列问题也阻碍产品科学施用和行业健康发展。与会专家呼吁,应从加强安全风险评价,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入手,科学理性发展土壤调理剂。
我国耕地现状为土壤调理剂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国家对耕地质量重视力度加大,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土壤学界知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表示,耕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是限制我国农业增产的最大障碍。耕地少的现状很难改变,但质量可以提高,通过质量弥补数量应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土壤调理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调理剂产业近几年发展活跃,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推出。目前获准农业部登记的土壤调理剂有42种,年产销量超过50万吨。与此同时该行业也面临工艺质量不稳定、污染物潜在风险较大、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瓶颈。据悉,自实施登记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注销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有24个之多,占登记品种总量的3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认为,土壤调理剂行业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强化源头控制,逐步建立禁止使用的原料目录,切断潜在污染源;二是强化企业责任,不成熟的产品不能登记,更不能投产使用;三是强化跟踪评价,对临时登记产品的生产应用进行跟踪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继续登记的依据;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对进入市场的登记产品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净化土壤调理剂市场。
目前,土壤调理剂产品在创新能力、技术条件、原料供给、资源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有严格的登记要求,在元素测定方法、限制登记品种及土壤性状评价等方面也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下一步,产品风险评价和污染土壤修复评价将成为行业工作重点。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王旭表示,对企业来说,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是获得农民认知、政府认可的首要条件。她认为,企业应通过科学手段评价产品,从而让土壤调理剂领域的研发、生产、应用和成效得到更多关注。
会上,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和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百余位代表,就土壤调理剂产业发展现状、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效果,以及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