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委员建议提高粮食价格
2013-03-12 | 编辑:enablesite |
【
大
中
小】
2012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1791亿斤,实现了可喜的“九连增”,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我国粮食生产该如何实现“十连增”,不断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新跨越?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多位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而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认为粮食价格要提高,但是不能大起大落,因为任何一个商品必须遵循市场规则,价值规律必须起根本作用,在中国,农产品价格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中央近些年提出稳步提升粮食价格的政策。从2004年中央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以来,中央一直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而且这价格始终保持着年年有增长,年年都提高的态势,这样有效保证农民回收生产投入成本,同时还实现一定的效益收入,这样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好处。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非常赞同委员们提出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建议。牛盾表示,虽然提高粮食价格会给城市低收入人群带来困难,但可以提高他们的补助来解决,但对农民来讲,一斤粮食增加1毛钱,那就多增加1000多亿的收入。 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我国粮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农民种地的收入非常低,折合每亩净收入只有300~500元,通过政策引导尤其是市场调节手段,适当、逐步提高粮食价格,最终在我国形成中高粮价政策,同时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以确保我国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尽可能稳定粮食的自给率,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 正大集团副总裁杨小平委员、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委员均向记者表达支持粮食价格上涨。 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的多位委员建议上调农产品价格,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关于农产品的价格,各有各的想法是正常,实际上,这几年一直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收购,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的供给平衡。对于农产品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既要保证农民利益,又要考虑消费者、农产品流通环节等各方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提高农产品价格受制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产品价格被老百姓认为是推动CPI上涨最大的动力,影响宏观经济;第二是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已经在国际上偏高,如果提高粮价,又会给国外农产品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