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肥料级氯化钾国家标准GB/T 37918-2019”,并宣布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氧化钾含量指标从55%-60%提升至57%-62%,水分含量缩减了2倍以上,首次出台钠离子、水不溶物这类“杂质”的含量限定指标。 与现行的“农用氯化钾标准GB 6549-2011”相比,新标准直接指向影响氯化钾产品质量、品位、成本的指标,目的在于提品位、挤水分、减“杂质”,这将倒逼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振优质氯化钾肥料市场。 已在2012年6月1日实施的标准将农用氯化钾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大类。不同的是,此次新颁布的标准并未按上述等级名称进行划分,而是将氯化钾肥料分为粉末结晶状、颗粒状两大类型,对应有Ⅰ型、Ⅱ型、Ⅲ型三挡,且技术指标大幅提升。 现行农用氯化钾合格品中的氧化钾质量分数含量限定较低,会导致部分杂质进入土壤和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甚至造成浪费。新标准中,颗粒钾与粉末晶体钾氧化钾含量指标均高出农用氯化钾2-3个百分点,有利于提升氯化钾品位与质量,避免低品位氯化钾充斥市场,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新标准中,水分含量变化最为明显,指标成倍数缩减。尤其是颗粒钾Ⅰ型水分含量不得超过0.3%,仅为原农用氯化钾标准的15%。 水分含量越高,肥料颗粒中的盐分越容易溶解,就越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结晶后就容易形成结块,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就会导致严重结块。 实际农业生产中,易结块的化肥,不仅拆装麻烦,还要抡起锤子或棍子敲砸才能施用,在机械化施肥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当下,显然不是经销商、种植户的首选。新标准将水分从6%减少到1%、3%甚至0.3%,且养分含量同步增加,虽然氯化钾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从生产角度来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 农业生产上,土壤中“盐”含量过高,则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板结。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曾在“2014中国钾盐行业标准研讨会”上表示,土壤钠离子过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危害,部分出现“烧苗”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应合理限制氯化钾这一大宗肥料中的钠含量。新标准中,肥料级氯化钾中氯化钠含量则首次明确限定为Ⅰ型≤1.0%、Ⅱ型≤3.0%、Ⅲ型≤4.0%。 水不溶物是指氯化钾肥料不溶于水的杂质,主要成分为砂、粘土、钙和镁的碳酸盐及有机残余物等,影响氯化钾的质量。新标准将水不溶物的含量指标限定为≤0.5%(Ⅰ型、Ⅱ型)、≤1.5%(Ⅲ型),首次指出了限定指标,对生产企业的工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氯化钾产品水溶性更好,更加生态环保。 |